无意与有心

[复制链接]
查看82 | 回复0 | 2023-4-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往往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不当心,犯了别人的忌讳或触及痛处,从而造成隔阂与成见。夜读《康熙王朝》,书中记载,康熙皇帝有一次就碰到这种情况,但他所取的态度却别开生面,引人深思。
  
  康熙暮年,牙齿尽脱。有一天,他同皇后带众嫔妃在御池钓鱼取乐。偶然钓起一只鳖,正准备收竿,鳖却脱钩溜掉,一个妃子叫道:可惜,让王八逃走了。皇后接茬说:八成是个老鳖,没有了门牙,所以咬不住钩子。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当着没有了门牙的皇上,说王八没了门牙,犹如当着光头骂秃驴,犯了欺君之罪。大家一时都惶恐不安,人人手里捏着冷汗。也就在这时,偏有一个生事的妃子,斜视康熙而笑不止。斜视而笑,那媚态分明是挑逗:瞧,骂了你吧!那眼神,谁都会被撩起火来。
  
  康熙怒,以为言者无意,笑者有心,因貶妃终身不得近御。看来,康熙不愧一代名君,他善于明辨是非,不追究皇后无心之举,却出人意料地贬了妃子有意之为。康熙在处理无意与有心之时表现出清醒冷静的头脑和敏锐智慧的判断力,令人叫绝。
  
  无意与有心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区分和把握这两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弟子规》有言: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意思是,无意中犯的过失,叫错;有意犯下的过失,叫恶。直截了当给无意和有心下了定义。宋明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有心者,刻意为之也,自然有痕迹;无心者,不可端倪也,俨然见高格。可见,无意是善良的,有心是叵测的。???
  
  《古今笑史》上有一则故事:昔年,有个人叩问科举考试能否中选,就写个串字,请测字先生测卜。测字先生说:不但乡试得中,礼部的进士考试也能捷足高登,金榜题名。另有一考生在旁,见串字吉祥,也书写个串,让测字先生观看。先生说:你不仅不能中举,还要得一场大病。问先生这是为何,先生说:那人是无心写了个串字,所以应当按本字去测,串字含有两个中字;你是有心测这个串字,串下加心,乃是个患字。怎么会吉利呢?同一串字,无心者两中,有心者为患。故事虽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却反映出有心与无心的区别之大。
  
  无意之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毫无针对性和目的性,可谓无心插柳。有心之举,权衡之后,包藏祸心,怀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和阴谋,实属有心栽花。无意虽然缺少智慧,但诚实坦率,无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损人利己的初心;有心貌似耐人寻味,却阴险狡狯,有挑拨是非,火上浇油,节外生枝的成分。如果把无意当有心,就可能有失公允,做出糊涂的判断,事后悔之莫及。如果把有心当无意,则可能被花言巧语和谄笑令色所迷惑,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让小人得逞。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是蒲松龄的是非观、善恶观,把心引入到判断无意与有心标准中来是蒲公的一大创造。这四句话还可进一步补充出其未尽的含义,即:无心为善,应予重赏;有心为恶,应予重罚。人,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尔后又能及时纠改,则情有可原。如果有意而为,而且变本加厉,不思悔改,则不可原谅。
  
  佛教有句禅语: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对待无心之举,一定要明白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常理,怀着宽恕的心态,原谅对方不小心一时说漏了嘴。对待有意为之,一定要坚持火眼金睛识本心的原则,抱着言者有意,听者无心的姿态,瓦解对方幸灾乐祸,看水涨河塌的企图。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失之理性,不加判断,就脸红脖子粗地大动干戈,岂不正好上了有心的歪当,反而伤了无意的和气,事后有可能追悔莫及。





上一篇:傲慢是颗苦果
下一篇:南北东西都有路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