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差”赚钱,在这个时代依然是一门好生意

[复制链接]
查看659 | 回复0 | 2020-10-1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电商头条(ID:ecxinwen),作者:风清,授权玉璞集转载发布。



互联网时代有两个最大的幻觉:



其一是可以砍掉中间商,其二是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



回过头去看,当初那些号称要砍掉中间商的互联网平台,如今大都摇身一变,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间商。



互联网世界,信息看起来确实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公开透明,就意味着人人都能获得一样的认知吗?





绝对不是。



先不说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多少人能获取高质量的一手信息,即便获取了这些信息,人们对它的理解、加工、吸收程度也各有不同。



这就直接导致,虽然我们看似处在同一张互联网之下,但是人们不仅各自固守信息孤岛,就算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人产生的感知、判断,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在当下这个时代,利用信息差赚钱,依然是一门好生意。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98块买的车载U盘,1688不到15快



最近微信视频号很火,家里长辈已经刷上了。各种老歌金曲mv,时不时往家族群里分享。



不仅如此,最近老爸还花98块钱,在视频号里买了一个车载音乐u盘。



在风清的印象里,如今u盘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在淘宝,花三四十块就能买到一个容量不错的u盘,在拼多多、淘宝特价版、1688、闲鱼等平台,还能找到更实惠的价格。





阿里旗下批发网站1688,车载u盘售价约15元



长辈为什么会花4倍冤枉钱?答案就是他们不经常网购,不熟悉各大电商平台的特点。



这些信息,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常识,但对于很多长辈们来说却是另一个世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有心人通过倒卖u盘,就能轻松月入过万。



事实上,在电商领域,这种生意类型并不少见,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中老年与年轻人之间的信息鸿沟。



比如此前风清写过的二类电商,在今日头条的信息流中间,一条售价68元的老花镜商品广告,一天可以吸引上千位用户下单。



事实上,只要他们知道淘宝的“拍立淘”功能,将广告中的眼镜截图,就能在淘宝搜到同款——售价仅为10元。



除了利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信息差,小镇与城市之间的信息差当中,同样隐藏着暴利机会。



以服装行业为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期十八线县城商场叫卖的最新款服饰,其实是品牌商家从一二线城市淘汰的过季旧款。



城市与县城之间的信息鸿沟,帮助商家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库存问题。



在电商发展极为成熟的今天,类似的剧情变换了包装,依旧在继续上演。



几年前风靡朋友圈的微商,一张张价格不菲的面膜,号称效果立竿见影,赢得了不少小镇主妇的青睐。



但在资讯更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早就有媒体曝光,这些面膜属于三无产品,严重会危害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不少微商推销的产品,其货源其实都来自1688的厂货“一键分销”。商品海报、营销话术,工厂都已经准备齐全,微商只需复制转发。



顾客下单,他们再去工厂选择分销。工厂价1元的产品,微商可以卖出几十上百元。同时服务全部由工厂做,微商只管收钱,转个单就能赚到几十上百倍的利润。





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微商面膜,出厂价仅为0.6元/片,工厂已经备好了营销模板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剪刀差”的概念,讲的是农产品的售价,通常低于其真实价值,工业品的售价则高于其真实价值。农民在用土豆换面膜的过程中,就被赚取了价格“剪刀差”。



如今虽然已经没有多少人在种地了,但是在信息时代,依然有无数的“信息农民”,在被时代赚取“信息差”。



除了中老年和小镇人群,当代城市年轻人也不一定能绕过这个坑。



相当明显的例子是南极人。



很多人都知道贴牌这个概念,俗称代加工,比如苹果手机就主要由富士康代工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苹果手机的例子中,苹果手机掌握核心科技,富士康只是人力代工组装。



但在南极人的例子中,南极人本身并不掌握核心科技,其产品全部由天南海北的不同工厂生产,最终只是贴上了南极人的招牌。



风清曾经分享过,南极人已经卖掉了所有的生产线,不生产任何一件产品。它现在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品牌授权生意。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品牌溢价的问题:消费者天然认为大品牌更具可信度,对白牌产品则充满怀疑,这就让品牌商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也是南极人授权生意存在的理由。



但是作为消费者,如果能洞悉其中的原理,绕过品牌方,找到工厂供应商,则能节省一笔开支。



当代社会,大家的生存压力都不小,如果能比别人知道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用更少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市场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只松鼠的零食,淘宝就有工厂同款;比如星巴克的咖啡,其实大都来自中国云南。







讲完了信息不对称,我们再来讲认知不对称。



他为什么总能准确预测下一个爆款?



在电商圈,有一个低调的神奇人物,我们姑且叫他大飞哥。



大飞哥的神奇之处在于,他的脑子里好像有一份“下周热门商品排行榜”,每次都能精准踩中淘宝爆款。



和其它莫名其妙火起来的爆款不同,大飞哥的每个爆款商品,其实都有迹可循。



因为他做生意有一条准则:只卖当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产品。



比如,在上海出台“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前卖垃圾桶,在国家规定“骑电单车上路一定要戴头盔”前卖头盔。



半个月之后,当相关热点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一边造梗,一边“哈哈哈”的时候,大飞哥早就备下了大量的货。



大飞哥的神奇,可以总结为一个要点:紧跟国家政策,从蛛丝马迹的信息当中,提前洞察趋势,精确解读出市场需求。嗅觉可谓是相当灵敏。



同样的信息,大山里的人没机会知道,一二线城市的人有机会知道,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关注到信息,但他关注的重点是搞笑。



无论任何时代,都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真正看见信息,并且看懂信息,看见其中的机会。这就是认知的不对称。



大飞哥靠卖头盔,半个月赚了将近100万,这还只是小生意。



我们再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由认知不对称带来的大生意——拼多多。



2015年的时候,淘宝和京东已经是行业霸主,分食掉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0%,由唯品会、苏宁易购、国美在线、1号店、当当网等平台共享。





黄峥也想做电商生意,但是他绕过了市面上的所有竞争对手,直奔三四线城市,在巨头的领地之外,开辟了一块规模可观的新天地。



要说阿里、京东不知道下沉市场的存在吗?显然不是,但是只有黄峥不仅看见了,而且还看懂了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和一般人相比,黄峥对下沉市场的认知有多不同?



2018年,《财经》杂志采访黄峥:很多人认为,拼多多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消费降级。



黄峥说,我特别不喜欢“消费降级”这个词,也不认同很多人对“消费升级”的理解。“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正是由于底层认知上的差异,拼多多才得以在巨头环伺之下实现弯道超车,用户规模直逼淘宝。



事实上,纵观电商行业,类似的由于认知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还有很多。



大家都知道,食品临近过期前几个月,超市会开始打折促销。到了电商时代,临期食品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各大电商平台,我们都会看到一些特价店。但是这些店铺,通常都不会明确表示自己卖的是临期食品。



面对消费者的询问,“你们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商家还会遮遮掩掩。正因如此,即便价格诱人,很多消费者也不敢下单。



但是有一个人,他却将“临期食品”的标签贴到了自己的脑门上,并且直接告知消费者,半年到期打7折,3个月到期打5折,“越临期,越便宜”。



前面的商家,如今很多都面临倒闭,后面这个人,他创立的“好食期”,却拿到了阿里的1.1亿投资,用户规模超过8000万,未来不排除具有上市的可能性。





很显然,面对同一信息,就算解读出了一样的机会,由于认知上的差异,有的人只能赚几万十几万,有的人却能做出一个上市公司,为成千上万的人创造就业机会。



更值得借鉴的例子是微信视频号。



众所周知,阿里总想做社交,腾讯总想做电商,大家都想在对方的地盘上插一脚。但是正如你我所见,双方虽然动作很多,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对于腾讯推出的视频号,很多人都不看好。



但是一个名为“秋叶大叔”的博主,却在视频号刚一上线时就申请入驻,并且以“如何快速申请视频号”“视频号运营教程”为主题,发布了一系列视频。



在做到第33个视频的时候,他为公众号导流涨粉超过8000个,相关的付费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获得了2万多元收入。





秋叶大叔的一篇付费文章,收费8元,已有将近3000人付费



在持续运营视频号250天之后,他赚到500万。



这也是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不对称的结果:



大家不看好视频号的时候,是不看好微信做电商、做视频的前景,但是秋叶大叔坚定投入,看到的却是微信拥有13亿用户,腾讯一旦全力投入,这中间必然有人能够趁势起飞。



与此同时,当很多人做视频号,都在考虑如何to C,也就是为微信用户提供内容时,秋叶大叔却选择to B,为万千加入视频号平台的博主服务。



这就是他8个月赚到500万的逻辑所在。



有句话叫“悲观者往往正确,但是乐观者常常成功”。



2020年,在同样恶劣的大环境之下,有人怨天尤人,有人踟蹰不前,只有极少数人会积极搜罗信息,寻找新的机会,再通过认知差异,跑赢万千竞争者。



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



永远抹不平,永远是一门好生意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之间就是有差异,贫富差异、外貌差异、认知差异……



这些差异有的是由个人能力造成的,有的是由所在环境决定的,我们可以试图去改变它,也可以选择去尊重这个世界存在多样性。



从人类整体来看,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对称,永远抹不平。



但就个体而言,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想从消费者兜里淘金的创业者,却都有机会去打破这种不对称。



如何打破?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打破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别人知道的信息,你不知道,或者你比别人晚知道。



这不难解决,我们只说两个最重要的点。



最基本的一点是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互联网90%以上的内容都是公开透明的,只要你稍微主动搜索一下就能了解,但事实上,这样做的人并不多。



今日头条和抖音的风靡,证明了绝大多数人其实都甘愿张开嘴,等着被“投喂”信息。



除了从被动变主动,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百度等搜索引擎只能解决最基础的问题,更专业的内容,你要知道应该从哪个渠道去获取。



比如查公司,查老板,用天眼查,查数据,除了国家统计局,还有各种第三方数据公司。





除了掌握可靠的信息渠道,你还要掌握各个渠道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知乎,知乎其实是用来“搜”的,不是用来“刷”的。



如今的知乎,首页早已成为大型“故事会”现场,但是早期“人均985”的高质量用户,却为知乎沉淀了相当多有价值的内容,你要学会主动搜索利用。



其次,打破认知不对称。



相对于信息不对称,认知的提升远非一日之功。我们同样只说两个最重要的点。



最基本的一点,是区分事实、情绪和观点。



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各种内容满天飞。在流量至上的大环境下,为了博关注,自媒体的标题和内容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或观点。



但在这些情绪和观点背后,你能辨别出真正的事实是什么吗?



能学会搞清楚事实,并基于事实去思考,而不是被别人的情绪和观点带着跑,就已经能够超越无数人了。



第二点是思考,学会用最基本的逻辑去分析问题。



无论是拼多多从下沉市场起步,还是秋叶大叔选择为博主服务,以及大飞哥总能踩中淘宝爆款,这些看似出人意料的生意,仔细一想,其实都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这些人能赚到认知不对称的钱?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在立足于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思考,从而发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马云曾经说过,在任何商机面前,很多人都容易犯“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的错误。这说的其实就是信息和认知的不对称。



这个世界太大了,光中国就有14亿人,信息和认知的不对称,永远抹不平。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能比别人掌握更有价值的信息,能从同样的信息中解读出更有价值的含义,你就能比别人站在更高的台阶,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上一篇: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拼多多达成战略合作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