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国号都有来历,为什么李自成的国号至今众说纷纭?[7P]

[复制链接]
查看263 | 回复0 | 2020-5-20 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号指的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字,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现代,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



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是司马迁错误追认的结果。说到了国号,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李自成要将自己政权的国号定为“大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李自成起这个国号的原因。其实,这个国号体现了李自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大顺”这两个字的出现,只是在无意之间。但是,后来,当李自成为国号头疼时,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它,使得这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国学术界对于明末农民军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研究并不少,其范围涉及到各各面,而这,对于历史学研究来说,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不过,尽管相关方面的研究有那么多,可是,对李自成为何定国号为“大顺”的解释,似乎只有高寿仙先生的一文有所涉及。在文章中,高寿仙先生推测,这个国号是基于一个占卜。据说,当年刘伯温为朱元璋算卦时说:大明的基业是三百零八年“遇顺即止”,再加上,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曾有过相关建议。所以,由此推断,认为:李自成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此来迎合这个预言,表明自己“大明终结者”的身份。对于这个推测,笔者是有一些疑虑的。首先,并没有证据证明,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说过大明江山能延续多少年,也就是“遇顺即止”这番话。对于一个有着雄心大志的开国皇帝来说,自然希望自己开创的基业能够延续万年,那么,他又怎么会去问自己的基业何时终结这样晦气的话呢?



所以,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即使这件事情真的是事实,那么,相关史料肯定会有记载,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相关的记载。再说,《明史》是由清王朝编修的,清朝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将它渲染成自己取代明朝最有力的理由,可是,我们也并没有看到相关记载。虽然,不被记录到正史上的事情不一定不是史实,但是,有利于后世统治者的史实,尤其是这种关乎于江山变更的事情,又怎么会被统治者忽视掉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件事情并没有在《明史》上出现,而且,它也并不是什么史实。其次,刘伯温的这句预言实在是过于普通,简直就是江湖术士的小伎俩,又怎么会出现在君臣对话这种严肃的场合呢?再者,刘伯温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在朱元璋身边呆了很久,自然清楚朱元璋的脾性,说出这种晦气的话,明显是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他又何必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这样说呢?说刘伯温足够智慧,这从他当年主动致仕就可以看出了。



最后,江湖上流传的各种,关于刘伯温未来预言的说法,大多出现在晚清到民初。其实,这些都只是借用了刘伯温的名字,而历史早就有了定论。王朝还没有灭亡,又有谁能够如此准确地推断出它何时灭亡,以及灭亡者是谁呢?这些看似神奇的“预言”,只不过是后人的总结罢了,并不是前人有先见之明。甚至,哪怕已经是到了这个王朝的最后一年,人们有的也只是预感而已,又怎么能够断定呢?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起义者,以及革命者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了。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太早下定论,那些风雨飘摇中的王朝命运到底在何方?究竟是大厦将倾,还是力挽狂澜,这个谁也说不准。因此,这条假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排除了。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顺”这个国号取得的确不错。从古到今,在各典籍里,对“大顺”这个词均有记载。况且,民间也有此说法,“六六大顺”,可谓是寓意极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定这个国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号。从夏朝到宋朝,大致有两类国号定名的原因:一是用开创者的祖籍定名;二是用他发祥地的名称定名。至于元、明、清,这三朝的国号则多是由于统治者的喜爱。在血统上,李自成自称是西夏王李继迁的后裔,可是,他却并没有沿用“夏”这个国号。由此可见,他对“大顺”二字的喜爱。恐怕有人会说,李自成是为了避免重复,但是,国号重复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刘裕的“刘宋”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等等,所以,这并不算什么问题。那么,是什么催发了李自成的“大顺”念头呢?这个念头又是何时萌发的呢?这里,我们用史实来说话。众所周知,在李自成在成为农民起义军之前,他曾经当过四年多的驿卒。在当时,要想成为一个驿卒,是得有一定文化的,得粗通文字,这样才方便递送信件。根据《米脂县志》的记载,当年,李自成曾经住在马号土地祠,距离文庙不远。



对于粗通文墨的李自成来说,在这个巴掌大的县城里,最好玩的地方莫过于这个文庙了。当时,文庙里还留有明嘉靖帝时期的《修筑米脂县要害城堡碑记》,碑上文字雄健有力,至今仍清晰可见。李自成时期,距离嘉靖时期不过八十年,当时,碑上的文字必然是十分清晰的,李自成也一定会去看过,并且,可能还不止一次。那么,为什么能够这样断定呢?这就要从碑文的书写者说起了。碑文的书写者名叫艾希醇,他作为米脂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位进士,在当时可谓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如今,当地居民仍然以他为荣。面对这样一个如雷贯耳的先贤大名,李自成怎么可能会不驻足观看呢?碑文在说完筑城的始末以及战略意义之后,写了一句话:“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大顺“这两个字,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李自成的内心。后来,在他的戎马生涯中,他依旧没有忘记文庙。据记载,当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路过米脂县的时候,他特意对起义军嘱咐说:“这是我的家乡,别伤害我的父老乡亲。”甚至,他还出了八百两银子供文庙修缮。



李自成并非诸生出身,那么,他为何要如此重视文庙呢?这不得不令人深思,我想,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是他曾经经常光顾的地方,他热爱这里,因为,这里有着足以令他终身难以忘怀的东西。”“大顺”这个国号,使得李自成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大顺”这两个字,起初便是源于不经意之间,后来,它机缘巧合的竟然成为了一国的国号。而李自成心中的那股感情,也借着这个国号,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所谓,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便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米脂县志》、《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




上一篇:【科技】暗物质与人类的起源和结局有关?
下一篇:【自然】世界十大未知恐怖禁地[15P]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