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反批评”

[复制链接]
查看295 | 回复0 | 2020-10-2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中,一个坚持原则但性格张扬的人,一个总喜欢给皇帝提意见的人,一旦被别人揪住了小辫子,就可能陷入政治上的危机。贞观元年(627年)年底的一天,魏征就遇到了一件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机的尴尬事。
  
  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说他帮助过的某个人是他的亲戚。背后的意思是说他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唐太宗虽说在政治上信任魏征,在意气上却并不完全服他。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事,结果是告者所言不实。可平时原本就看不惯魏征的温彦博,并不甘心就此让魏征过关。他借机在唐太宗面前煽风点火,说:魏征用的那个人虽然并非他的亲戚,但既然有人告发他,也说明他的行为有所不妥。他平时一点都不收敛自己的形迹,不回避各种嫌疑,做事太过张扬,就连他和陛下说话的口气和神态,也总是让人觉得看不惯。这虽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但也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于是,唐太宗令温彦博转告魏征说:爱卿向朕进谏数百条,对国家贡献很大,怎么因为这点小事,便损害了自己的美名呢。自今以后,言行举止要注意一些啊。魏征当时没有反驳,他知道皇帝也有在意气上较劲的时候。但皇帝不是一般人,这种喜欢大臣做好好先生的思想苗头,会助长朝廷中的不良风气。
  
  过了几天,唐太宗稍显愧意地问魏征:这几天有没有听到什么我做得不合适的事啊?魏征答:前几日陛下令温彦博告诉微臣,要多注意言行举止,收敛自己的形迹,此话就大大不是。君臣本为一体,上下级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可没听过不问是否出于公道,而只在乎言行举止是否被人看得惯看不惯的。如果君臣上下都互相戒备,只注重外在的形迹,而不问是非,不讲原则,那国家是兴是衰,就很难说了啊!所以说,陛下让温彦博告诫我的话,我不敢接受。
  
  魏征最担心的是,朝野内外都为了取悦皇上以及互相取悦而唯唯诺诺,蝇营狗苟。这样的话,国家就只会走向衰亡。他的性格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都决定了他不可能去扮演老好人的角色。魏征是幸运的,因为唐太宗具有非凡的容量,容得下魏征这样个性鲜明的大臣。
  
  唐太宗听完魏征的一席话后,正色道:请你不要介意,以后还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啊。魏征说:臣此身已經交付给国家,必将直言不讳,不敢有所欺隐。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魏征借机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相区别的话题,表示自己不愿做一个陷君于恶名的忠臣,而决心做好一个良臣,使君臣俱得美名。
  
  魏征原本是被人告发而要挨皇帝批评的,却善于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与皇帝做更进一步的沟通。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治理局面,这一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一篇:拳王的爱心
下一篇:德国的塑料尺要用30年
【玉璞集 YUPU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