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有时不能“负负得正”

[复制链接]
查看128 | 回复0 | 2023-4-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常说需要语言的规范。这个当然重要。但是我总以为,只有像吕叔湘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家,对于真正的语言规范才有恰切的了解。因为他们明白语言的活力与弹性到底在哪些地方,不至于用了几根粗硬的准绳,把活性的语言捆扎得动弹不得。
  
  这时候,就想起以前看过的吕叔湘先生的一本小册子,《语文杂记》。都是几百字的短文,从日常听闻的人们口头的谈话和阅读的文章小说里取材,由一般人不经意的语言微妙处拈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小题目,随意点评和分析,而且始终采取平和商讨的实在态度,存疑处存疑,有时还发动各地的读者验证论点或者补充结论,一派生动活泼的气氛。
  
  现在略略回忆一下,书中有趣话题还记得不少,其中有一则否定之否定的语言负负得正的讨论,特别有意思。吕叔湘先生举了几类这样的例子:一类是负负不一定得正,比如我不能不来=我必得来≠我能来;你不会不知道=你一定知道≠你会知道;他不敢不去=他只好去≠他敢去。另一类是负负得负,即是说把句子里的不不去掉所剩下的肯定句,却与原来句子的意思完全相反。比如不怕他不来≠怕他来。再一类是负负完全得正。比如不相信他不知道=相信他知道;不赞成他不考大学=赞成他考大学。
  
  吕叔湘先生很谦虚,也很实在,在文末加说一句: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是留出了足够的弹性空间,让使用语言的人们自己在语言的活性空间里找到合理的解释。语言分析不等于数学运算,用了消项、符号变换等等方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否定之否定的这个语言现象,便没有一个通用一切情形的统一公式,必须分情况分析:我能如何与我不能不如何,一个是主动地选择,一个是被動地接受,两者间在语气、感受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完全彼此重合与覆盖,所以负负不一定能得正。而负负完全得正的情形,便没有这种语气、感受和意义上的差别,所以能够彼此重合与覆盖,相信之外就是不相信、知道之外就是不知道,正负对称,所以负负得正。当然,如果要更为细微地分出程度来,那还有相信、部分相信、完全相信的分别,对应地也有知道、部分知道、完全知道的区别,其中的语言现象也就更复杂、更有趣了。





上一篇:花多一点儿时间教做人
下一篇:拼一把
【玉璞集 YUPUG.COM】